还原“禅修”本身,三位修行者访谈

on 星期五, 22 3月 2013. Posted in 修行-修心, 人文体验

佛教发展千年来,每个人心目中认识的那个教义可能都不同,每次仪式的时候其所想也在不断变化。假如佛教“创始人”今天能够听见众生的声音,比如“让我炒股票成功啊”这类新词汇,不知他能不能听懂。而世人对佛法和禅修的理解如果回到以前,也不知算不算是正道。

所以为了排除诸多偏见,今天这次讨论的话题无关鬼神之类的超自然力量,禅修也不是在修炼神功。笔者希望通过站在普通人的视角,采访亲身经历过禅修,且处在修行不同阶段的几位朋友,来了解真实的佛学、佛教修行,还原“禅修”的本身。
在此先感谢接受采访的三位友人:@cherri @段静如 @一舟

古人的文学修为显然胜过当今,所以当我们最初尝试去理解佛学的时候会先遇到语言的障碍,比如@一舟提到的几句佛学名言:
非有之有曰妙有。以对于非空之空而曰真空也。

再比如佛法三个境界
第一境界:“见山只是山,见水只是水。”
第二境界:“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。”
第三境界:“见山还是山,见水还是水。”
看似都非常拗口,那么希望后面站在“普通现代人”视角的新阐述,能让各位通俗的理解

图片提供:段静如

缘起

首先我们这些早上上班,晚上下班,夜里看看电视,周末会会朋友的普通人会问,为何要学习佛学,为何要禅修呢?

这一点在访谈中得到完全一致的答案:烦恼,用内行语言可称之为“烦恼即菩提”。如果能够“不宠无惊过一生”,恐怕丰子恺都要羡慕你。当遇到精神上的烦恼时,当有事情想不通的时候,就会有人来给你“讲道理”。

  • 苦口婆心的父母长辈先过来了,谆谆教导...但是从小听多了觉得太过时不可信
  • 接着朋友导师过来了,他们能够理解你,但是多数自己心中也有疑虑,少有能够清晰开导你的
  • 实在不行只好“穿着白大褂”的心理医生出现了,通过合适的沟通方法,帮你梳理你的问题。或者用更加高端的“催眠”来进行心理治疗

大部分认真研究佛学的朋友都会对心理学也有涉猎,因为两者针对的是类似的问题。本次被访者中 @段静如 就曾经亲自体验过神奇的催眠,而@一舟 本身就是一位心理咨询师,她对佛学和心理学的比喻非常到位:
“心理学是术,佛学是道,两者可以融合使用。如果说烦恼是头发的话,心理学是把头发梳理清晰,而佛学是直接把头发剪掉”

那为什么非要把头发剪掉呢?就梳理不清了吗?当你深入的反思自己的烦恼时,这些烦恼演化的终极形态就是经典的三问:
我是谁,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?

能够回答这些问题的,就是宗教和哲学了。东方我们讲佛学,而西方哲学体系发展更加繁荣。但西方也不乏在哲学思辨中,想把结打开反而越打越紧的。比如《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》 作者在美国最初是学习理工科的,然后学习哲学(包括在印度学习东方哲学),最后在大学担任修辞学教授。在用西方倡导的二元对立与二分法追求真理时走进死结,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。还好最后能够放弃执着,带着儿子骑摩托车横穿美国中西部,写下了这本融合东西方哲学思考的书籍。

另外当代电子行业的伟人乔布斯,年轻时也曾在班加罗尔的“克里希那神庙”徘徊求解。

这里无意将东西方哲学进行对比,正如@一舟所说“佛学的精髓在于破所有的二元之见,事物不是2分的,这和西方哲学有本质的差别”。你可以说佛学更加包容,但包容的反面也是无为。任何片面的角度去理解佛学都会有偏差,这就回到了之前提到的佛法三境界。解决“我是谁,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”的问题只能算是佛法的第二境界“中学毕业”。要读好这个“中学”也是不易,光是“讲道理”就已经把问题铺的这么开了。道理本身虽然可以阐述,但是理解,体会乃至运用就需要修行。

体验

回到禅修这个问题上,我们先看看真实的禅修过程是什么样的:

 

上述为禅七实录,视频中一些暴力部分请大家冷静、客观得看待,在佛教修行里,佛魔是很容易混淆的。

我们来听听亲身体验过的朋友是怎么说的:

@cherri 参加的是内观
“内观主要内容是观察呼吸和身上细微感受,但并没有特别的目的,主要讲究静心,和瑜伽有点类似。衣着并无要求,过午不食,下午有茶点,号称是橙汁,但其实几乎是清水,用橙皮煮过有很淡的味道,是大厨准备的(其实就是志愿者)”

“内观期间不可以和外界接触,手机上交10天,要打电话回家的话就直接走人。男女学员严格分开,称男众和女众,食宿都有各自的区域。任何学员之间不可以有任何交流,眼神的和肢体的。每天平均打坐11小时左右,早上一般4、5点就要起床,晚课有讲故事,是放的录音带。只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内和老师交流。”

如果说内观是比较温和的,那么@段静如参加的禅七就要严厉一些
“起初没有期待的行程,让自己全然投入到里面。想看看自己在封闭、禁语、食素的几日内,自己内在的变化。想更多的了解自己。”

“报到、入舍,看到30人挤在2排大通铺的一间房里时,我便有逃的念头…在黑夜里寒冬中,好不容易洗漱好准备上床,又发现自己原来铺好的被褥又别人睡了去。Oh my God,委屈从心底一波接一波倾泻而出。逃,想逃。”

"在几次打坐中,身体上的痛痒胀麻如家常便饭一样,每次必来。更是经验了头顶绞痛、浑身发热、发冷。还有很多师兄经验了各种奇幻的画面。在开示中,师父告知这些只是打坐中的生理反应和妄念,不是禅修的目的,我们唯一要做的,就是觉知。"

“这段经历让我充分了解了:禅修是对治我们身心的药,是一场身和心的对话。身和心都是独立的。禅修是直接拿我们的身体当作一个试验器,拿这个试验器来检验心的问题。

坐禅时最直接的感受是疼痛,刚开始,我会因疼痛难忍而苦恼,心烦意乱。经历后,才会了解,疼痛是身体的感受,身体和心是两回事,以往我们都是以身体的感受而控制了心,渐渐地身体就以为心是它的了。”

@段静如在和身体对抗到极限的时候,以誓死的信念悟到了佛学的境界,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“不把自己推下山崖,怎知自己长着翅膀!

不论是内观也好,禅七也好,修行者都会在身体的对抗中获得心的一些释放,有的强烈,有的缓和,因人而异。不同人带着不同的烦恼,获得的理解可能不同,即使无所收获的也无需强求。带着开放的心,甚至像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》那样尝试多种理论都是可以的。

但是如@一舟所说:

“修行一定要老老实实,要安全。推荐明奘法师的《心如晴空》比较通俗易懂。就算走的慢一点,也不要走弯路,踏踏实实。
有些人会在打坐时见到一些幻象,这些都是妄念,不安全的”

图片提供:段静如

国内禅七地点推荐如下:
北京朝阳寺黄山梓路寺嘉兴石佛寺

内观有网上报名处
国际东南亚也都有详情网站

答疑

上面这些朋友都是把自己豁出去经历过的,那么站在“外面”的人可能还会有一些疑惑,比如为什么非要盘腿呢?

抛开那些考古典籍,单从实用角度看,盘腿是让腿部固定的好办法。可以尝试一下,一般的坐姿过不了多久腿脚就会乱动换姿势,而盘腿和两手合印之后,腿脚就固定住不会乱动了。古时候丈母娘看女婿有种说法就是,请女婿来家中做客,凳子脚下放一把沙子。女婿离席后沙子不乱的,说明女婿沉稳,为人可靠。看来下次见丈母娘只要盘腿坐就万无一失啦。

那为什么一定身体不能动呢?禅修者还不能有任何交流?

大家观察上述两位修行者的描述可以发现,心灵的感悟和释放,往往是在心里隔离(无交流),而身体受到极大挑战的时候获得的。平时日常生活的时候心里的感受太多受制于身体,各种欲念和疼痛都是如此。如果不开心一般也都是发泄一下或者找朋友抒发。只有当身体的挑战达到极限又无从抒发的时候,人们才会内省的发觉,原来心灵是可以越过身体而独立自由的。

要创造禅修这样的心理和身体环境的方法其实很多,比如高强度的登山运动,长跑,都是隔离的心去面对身体的极限。相比之下其实运动本身就会让身体释放舒缓精神的化学物质,算是身体的求饶吧。

所以说笔者的核心观点就是:禅修或者佛学不是必须、也不是唯一的,但他是有道理的,可以尝试的

得道

经过了禅修的人,可以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变化。

@cherri “原来的烦恼,对别人的怨念现在可以平静的看待,可以归到自己的内心”

@段静如 “植物需要阳光、空气、水来成长,心灵的成长同样需要多方面的养料,禅修对于我就如心灵成长中的养分之一。内心强大了,再大的烦恼也不是烦恼了。生命中的种种困惑与烦恼,也可以化解。”
段静如的插花非常美

图片提供:段静如

@一舟 日常坚持打坐,就好像给心灵洗个澡。心静下来,活的轻松自在,外表都会年轻,胜过美容和拉皮

故事到这里本可以结束了,看似佛学里都是内省,化有为无 的东西。但是别忘了佛学三境界的最后一个境界并不是“无为”,“无为”是现在普遍对佛学的一种误解
第一境界:“见山只是山,见水只是水。”
第二境界:“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。”
第三境界:“见山还是山,见水还是水。”

第三境界用@一舟的说法就是“该哭就哭,该笑就笑,该骂人就骂人,但心是不一样的,不粘滞的”

佛学的精髓“破所有的二元之见”在这里也得到了体现,同样体会了佛法的人,可以选择像大部分印度人那样沉静在精神世界里,也可以像西方文明推崇的那样,以探索外界未知世界为使命。

归纳为一句话就是: 做回自己,Be the best you can be

只不过这个时候“心”已经和最初的不一样了。佛学讲看到的外像都是内心的反应,看到的世界是基于心的理解,比如《罗生门》不同的心看出来会不同。而外界对于你的影响,也是先通过身体,最后到达心里,只不过身体在这里做了一些加工,心灵是可以避开这些加工,直达内心声音的。

这样的状态也就是本文最开始那句很玄妙的话所要描述的“非有之有曰妙有。以对于非空之空而曰真空也。”

你对一个人的仇恨或者喜爱,你说有,是你心里有,说没有,也真的没有实体的存在,别人无法与你共同体会。心灵本身就是真空妙有的存在啊

尾声

佛学的内涵其实不只是上述描述的这些,我们稍加研习,都会有诸多发现。而且别忘了,这还是千年之前留下的智慧。所以我们说人类物质文明在飞速的前进,而精神世界古今中外都如一。

关于发明这套佛学的伟人,我们姑且抛弃那些神话传说,其实这个伟人是一个很真切的实体。佛教围绕这个伟人有4大圣地:
1、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Lumbini,在印度尼泊尔交界处
2、悟道成佛处菩提伽耶BodhGaya,在印度
3、第一次跟五比丘宣讲佛法的萨拉陀(鹿野苑 Sarnath),在印度Varanasi瓦拉纳西
4、涅盘之地的拘尸那罗(Kushinagar)在印度

想进一步探寻其奥秘的,可以观看纪录片“佛教圣地之旅”。有诸多疑问的,也可以在此寻找根源

Comments (0)

Leave a comment

You are commenting as guest.

About Us

  • Sailers Team
    Operate globally

Links

Site map 网站地图
Partner sites 友情连接

Follow Us